鏟刀磨鉸剪成絕唱 補鑊修籐蓆隱於市
澳門雜誌
146期
  • 鏟刀磨鉸剪成絕唱 補鑊修籐蓆隱於市

  • 早幾年,筆者在木橋街仍看到有磨菜刀及剪刀服務,但近日重臨舊地已不見營業。

  • 昔日於街頭營生的鏟刀磨剪刀匠(歐平攝/1971)

  • 於家品店或超市有售的磨刀石

  • 工人正在箍煲(網絡照片)

  • 一張印尼馬辰蓆的價錢,已足夠購買一張床或彈簧床褥。

  • 市內可輕易購到不同款式的竹蓆和籐蓆

  • 織補籐蓆(陳永漢攝 -小城舊貌)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鏟刀磨鉸剪成絕唱 補鑊修籐蓆隱於市
鏟刀磨鉸剪成絕唱 補鑊修籐蓆隱於市

生活所需器物,昔人不輕言丟棄,若有破損,會作修補,繼續使用,至破爛得無可修補之時,才捨得棄置。修補器物,非人人所能,乃有各種修補師傅代勞。

修補師傅多屬個體戶,以小販形式經營,有的在固定地點擺攤等客,也有為方便目標客人,串街走巷,上門服務。

上期談到往日衣衫鞋襪之修補,今期談與食住有關器物之修補。

早幾年,筆者在木橋街仍看到有磨菜刀及剪刀服務,但近日重臨舊地已不見營業。
早幾年,筆者在木橋街仍看到有磨菜刀及剪刀服務,但近日重臨舊地已不見營業。

磨刀先問砍骨切菜

刀、鑊、爐、煲是家家戶戶每天都要用的煮食器具,用久了自然會損壞。當中,刀是損壞率最高的廚具,因此昔日以磨刀為業者也很多,他們挑着工具,深入住宅區街巷,邊走邊吆喝着「鏟刀——磨鉸剪——」,「磨鉸剪——鏟菜刀——」。遇有客人,就停下來工作,收取低廉的工錢。

傳統的磨刀匠必備工具是一張「工夫凳」,那是較矮的橋凳,凳板上中段靠前處裝有稱作「台鉗」的機關,那是木板上開兩個洞,橫貫厚兩三毫米、寬六七毫米的鐵馬,可上下有限度移動,外加一塊木楔,用於鎖緊待修的刀剪,方便操作。另外是一把40厘米左右的「鏟刀」,那是一根鐵桿,兩頭有把手,中間橫伸出鋒鋼製成、五六厘米的刀具,用它鏟廚刀的刀身,能鏟出不少鐵屑。還有一隻小水桶,裝水浸着多塊粗細不同的磨刀石,有的還帶上一台手動的砂輪磨刀機。

磨刀剪看似簡單,其實箇中大有學問與訣竅。根據用途不同,刀具有幾百種形態、材質與鍛造方法,修磨時有不同的應對手法。以家用廚刀言之,也因切菜、片肉、砍骨用途而分文刀、文武刀與武刀。

當有客人要修磨刀剪,磨刀匠會先接過刀剪來掂量一下,判斷其材質,察看破損情況,再問用途,是切肉還是砍骨、剪紙還是剪甚麼質料的布,以決定打磨刀鋒的厚薄與寬度。

昔日於街頭營生的鏟刀磨剪刀匠(歐平攝/1971)
昔日於街頭營生的鏟刀磨剪刀匠(歐平攝/1971)

老師傅說,老式的刀多為夾鋼刀,即刀刃的兩三毫米寬處是鋼,其後向刀背處是鐵包鋼。以前磨刀先要看刀口,看看鋼是軟還是硬,硬的要在爐子上「退火」軟化,軟的直接用鏟刀鏟。傳統刀具用多了,刀刃的鋼會損耗,修刀就是用「鏟刀」鏟削近刀刃的鐵,露出足夠的鋼刃來;刀面如有鏽蝕也一併鏟去。刀刃如有崩缺,要將整把刀刃鏟削至成直線,所以修磨了好多次的刀,刀身寬度會縮小。鏟刀後是磨刀。有砂輪機設備的會先用砂輪機打磨,然後用粗、幼磨刀石再磨。

在打磨過程中,磨刀匠會不時以指頭觸碰刀鋒,一是察看刀鋒厚度是否一致,二是測試打磨時產生的溫度是否過高,過高會使刀鋒變軟而不夠鋒利,須澆水予以降溫再磨。幾道工夫下來,鏽鈍的刀剪回復光亮與鋒利。

除了到住宅區招攬家庭客,街市(菜市場)周邊是磨刀匠找生意的熱門地點,街市內的商販,不僅是肉販和魚販,菜販與經營雜貨的都用到各種不同的刀具,自有需要磨刀之時。而製衣廠所用的裁衣剪,也常要磨刀匠修磨。

隨着自動化工業盛行,供一般家庭使用的刀具,已非傳統人手打造的夾鋼刀,而是機器模鑄的不鏽鋼、合金鋼刀,生產容易,價錢便宜,用久了不再鋒利,大部份人就用簡單的磨刀器具磨幾下,或索性另購一把。只有較高級餐廳食肆的廚師,才會對刀具的品質和保養有要求,一些廚師甚至會自行掌握磨刀的技巧,隨時應付所需。在外國,至今仍然有一定數量的磨刀匠,為客戶保養高級刀具,收取較高的費用。但在澳門,已難再見到磨刀匠的蹤影了。

於家品店或超市有售的磨刀石
於家品店或超市有售的磨刀石

補鑊要生火燒熔鐵碎

昔日的中式鑊大都以生鐵打成,用久了會出現裂縫甚至是破洞,也可以修補,不必馬上買新的,同樣有工匠挑擔上街,為居民補鑊。補鑊匠必備一個連着手拉風箱的小火爐,材料有碎煤或堅炭、鐵碎片,工具有小坩堝、鐵鉗、銼刀、刮刀、毛刷、砂紙等等。

補鑊匠先把客人要修補的鐵鑊舉過頭頂,迎着光察看,或在鑊中盛水,找出裂縫、漏洞所在與大小,與客人議定價錢,然後開始補鑊。首先是放好小火爐,在爐裡放進入炭或煤,在爐子上的小坩堝內放幾塊鐵碎,然後生火,拉動風箱助燃,燒旺爐火,將鐵碎熔化成鐵水。在等待鐵碎熔化的時間,工匠會清除鑊底的煙垢,清除裂縫孔洞周邊鏽蝕的部份。

等鐵碎熔成通紅的鐵水後,補鑊匠用陶瓷勺子舀起一小勺鐵水,小心地放到鋪有穀殼草灰的厚厚濕布上,把鐵水從鑊底裂爛處往上送。鐵水珠冒上來後,師傅另一隻手用沾濕的布團,把鐵水珠壓平。隨着青煙冒起,補鑊就這麼順着裂縫一點一點地補上去,待鐵水冷卻凝固,縫洞就堵上了。然後用粗砂輪、細砂紙把凸起的補疤打磨至光滑,再在鑊中盛水,向客人展示鑊已補好,才告完工。

隨着工業技術的進步,家用鐵鑊逐漸被不鏽鋼鑊、合金鑊以至塗上化工原料的易潔鑊所替代,補鑊匠也都早已退隱了。

爐灶要修而不可收

往日的港澳家庭,多是有爐無灶,中式食物製造店舖則爐灶一體,燒的是柴炭煤,長期的高頻率猛燒下,爐灶隔一段時間就要修整。食肆多趁春節休業時修爐,餅家則會在農曆八月十六,做完中秋佳節大生意後修爐,其時會在店面貼出啟事(有寫作「啟示」,乃同音之誤),上書「歲晚修爐,休業幾天」(有寫作「收爐」,亦屬音同之誤,爐灶是無法「收」的)。

中式土灶用泥磚、黃泥、沙、石灰堆砌而成,築爐修爐師傅通常就是泥水匠。修爐要檢查整個爐灶各個部份,清理內膛的煙垢,修補剝落的泥壁、更換爆裂的泥磚,將鬆動的煙囪接口重新接好,洗刷修補爐灶外表周圍的泥壁,如是鋪上瓷磚的,將崩裂脫落者換補新磚……工夫並不簡單,難怪要好幾天才能完成。

至於往日家用的泥爐、瓦煲如有裂縫,也是可以修補的,工藝比較簡單,只須用沙、塘泥、石粉等混合而成的泥漿,捫填上破裂處即成,乾透後可用。有的會外加鐵線、鐵皮箍緊,以防其爆開。

工人正在箍煲(網絡照片)
工人正在箍煲(網絡照片)

馬辰蓆貴過木床

談過有關衣、食器物的修補,再說與睡覺有關的籐蓆與竹蓆的修補。

昔日華南地區睡床多為木造(北方則多磚砌的炕),上鋪棉布為墊,夏季炎熱,晚上睡覺也感熱不可耐,在電風扇尚屬奢侈品的年代,人們會在床上鋪一張涼蓆,以助散體熱增涼意,睡得舒服點。

涼蓆以價錢高低排列主要有籐蓆、竹蓆、草蓆三種。草蓆價格低廉,損破後多不予修補而丟棄,但籐蓆、竹蓆不便宜,可修則修。

往日的籐蓆是全手工製作。首先是選取籐料(籐的品質有高低,是其售價的決定性因素),然後是用水煮籐(使其更柔軟)、洗籐(除去雜質),繼而開籐皮、裁剪至適合的寬度,最後是編織、收邊(有再加布邊的)。

籐蓆有吸汗、透氣,散熱快的特點,讓人感覺清涼舒適,而且防蟲蛀,質軟耐磨、彈性好,越用越柔韌,越用越舒服。如果保養得宜,一張籐蓆可用幾十年。

籐蓆有國產,也有舶來,其中以馬辰蓆最為矜貴。馬辰並非產品牌子,而是地名(Banjarmasin,也作嗎晨),它是印度尼西亞南加里曼丹省的首府,當地陽光雨水充沛,加上火山地帶的土質肥沃,天然籐材質量俱佳,用以編織的籐蓆大受中國人歡迎,屬籐蓆珍品,加上運輸成本,售價往往比普通木床還貴,在1940到1960年代,售價是一般工薪階級一年半載薪水。

一張印尼馬辰蓆的價錢,已足夠購買一張床或彈簧床褥。
一張印尼馬辰蓆的價錢,已足夠購買一張床或彈簧床褥。

竹蓆原先也是全手工製作。優質的竹蓆要選老竹為材,先將原竹按需要的長度鋸斷,剖取竹皮,裁成厚不過2毫米、寬不過5毫米的竹條。經過水煮、晾乾、磨光、上油等工序,然後在竹條兩旁,等距鑽上一排小孔,用麻線(魚絲)穿過小洞,將竹條緊密編織為竹蓆(也有在竹條外面編織的)。同類產品還有簾子、背墊、地墊等。近世生產的竹蓆有部份工序機械化,竹條也有改作麻將牌大小的竹粒,稱「麻將蓆」,竹粒可機刻出不同形狀,漆上多種顏色、圖案、染色。

竹蓆同樣有很好的散熱性能,睡於其上,比籐蓆更覺涼快而有冰冷感,但雖經水煮,其柔韌性始終不及籐蓆,而且吸濕性能較弱,多汗者會有濕黏感覺。還有一個弊端,就是久用之後,本來編織緊密的竹條之間出現鬆動,那就可能夾到毛髮甚至皮膚。正常情况下,一張竹蓆也可用十年八年。

市內可輕易購到不同款式的竹蓆和籐蓆
市內可輕易購到不同款式的竹蓆和籐蓆

修蓆須心細手靈

籐蓆竹蓆雖說耐用,用久了難免有部份破損,那就要請工匠修補。修補籐蓆、竹蓆工藝不同,但同屬低技術手作,要心細手靈,修蓆師傅都可處理,收費按破損情況而定。

修蓆匠以布袋或竹籃盛着工具材料,串街走巷招攬生意,邊走邊喊「補籐蓆,整竹蓆」。所帶工具有小刀、剪刀、手鑽、特製的竹篾刀、籐刀、小木枕、小木槌;材料有籐皮、竹片、麻線或魚絲、布條。

籐蓆的破損一般是部份籐皮斷了,修蓆師傅會將籐蓆張開,先用濕布沾濕破損部份及周圍的籐皮,使之更為柔軟,便於操作,然後一手握籐刀,一手捏新籐皮,一抵一推,抽出舊籐皮,編入新籐皮。如是者重複動作,將破損的舊籐皮逐條抽出換新。修補好了,舊籐皮吸收人體的汗水油脂顏色變深,新皮顏色較淺,兩者會有明顯差異,就像衣服的補丁,那是沒辦法的,但再用上一段日子,色差就會淡化。

竹蓆的破損有兩種情況,一是有竹片斷開,二是穿線斷了,導致一排竹片散開。如是前者,先把斷裂的竹片除去,用麻線編織上新的竹片。若沒有適用的竹片,重新編緊空出來的位置就是。如是後者,就要在竹片中小孔穿入新線,接到前面的竹片中;每一個小孔都要重新接線,頗費工夫與耐心。

如今,雖說以冷氣機降室溫已普遍,但許多人喜歡睡涼蓆,故籐蓆、竹蓆仍有市場;草蓆更因攜帶方便,可以用於榻榻米、沙灘、郊外,銷情不錯。只是,修蓆師傅已少,僅在竹籐器具廠店服務,不會上街招生意了。

織補籐蓆(陳永漢攝 -小城舊貌)
織補籐蓆(陳永漢攝 -小城舊貌)

作者介紹

陳思國

資深傳媒工作者。50多年筆耕不斷,作品體裁多樣,題材廣泛,風格多變,散見港澳報紙雜誌。

插圖畫家介紹

陸曦

澳門出生美術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現屆澳門美術協會會長、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參加歷年澳門美術作品聯展,曾在澳門、香港舉辦《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在葡萄牙舉辦《陸昌、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是大型系列電視紀錄片《鏡海歸帆圖》中百米畫卷的作者及總監製。

 

文:陳思國   題頭畫:陸曦   圖:賓尼、資料圖片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