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欣欣:文化是大眾之事
澳門雜誌
143期
  • 「澳門本身就是個多元文化共存的地方,能關照到不同群體的需求。所以在策劃時,我們利用了不同場地的特點,因應社區的特殊環境佈展,體現了藝術作品和社區環境的交流。」 穆欣欣

  • 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外牆的《向澳門學習》,由繪造社(中國)繪製,創作概念來自對澳門城市日常和娛樂生活的觀察,也是對澳門本地文化的記錄和致敬。

  • 置於媽閣廟前地的《太陽船》由埃及藝術家Moataz Nasr創作,作品由360個槳葉組成太陽圓盤,相互連接,描述人類在地球上無盡和相互聯繫的運動,旨在追尋更好的生活。

  •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能舉辦雙年展別具意義:一是可凸顯澳門在中西交流中的平台作用。二是對於重塑後疫情時代向善、臻美的人文精神,為澳門文化事業及產業的發展開啟新模式、探尋新思路。」 穆欣欣

  • 由蘇新平創作的《聚》,在澳門文化中心藝術廣場中橫空出現,巨大的雙手把觀眾的視角,聚焦在藝術語言的無限性之中。

  • 置於南灣.雅文湖畔的公共藝術作品《想念你》,由泰國藝術家貢坎創作,鼓勵人們勇敢地衝破物理空間或其他條件的限制,表達在全球高速發展的今天,更應該要有勇氣選擇想愛的人。

  • 澳門文化局微信公眾號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澳門本身就是個多元文化共存的地方,能關照到不同群體的需求。所以在策劃時,我們利用了不同場地的特點,因應社區的特殊環境佈展,體現了藝術作品和社區環境的交流。」 穆欣欣
「澳門本身就是個多元文化共存的地方,能關照到不同群體的需求。所以在策劃時,我們利用了不同場地的特點,因應社區的特殊環境佈展,體現了藝術作品和社區環境的交流。」 穆欣欣

澳門特區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把建構「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作為文化政策的核心理念納入施政方針。文化局在致力建設「文化澳門」的過程中,多年來建立了「澳門國際音樂節」、「澳門藝術節」、「澳門城市藝穗節」等多個廣受歡迎的藝文節慶品牌。文化局局長穆欣欣表示,相對於文化局舉辦的上述大型活動,「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1」是一個新品牌,定位為一個聚焦於視覺藝術的當代藝術雙年展,期望再為澳門創造一個高質素的國際藝術品牌。

 
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外牆的《向澳門學習》,由繪造社(中國)繪製,創作概念來自對澳門城市日常和娛樂生活的觀察,也是對澳門本地文化的記錄和致敬。
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外牆的《向澳門學習》,由繪造社(中國)繪製,創作概念來自對澳門城市日常和娛樂生活的觀察,也是對澳門本地文化的記錄和致敬。

 

多元文化 走進社區

當代藝術關注到「人」,這個「人」不僅僅是藝術家,或由作品表現出來的人物,更是欣賞藝術作品的觀眾;當代藝術家在創作時,會把受眾放到創作視野中。今屆「藝文薈澳」,許多展品都需要觀眾的參與和介入,以展示藝術品的完整面貌。穆欣欣期望,市民在觀展的過程中,可深刻體會到藝術原來可以和自己很近。

文化局於首屆「藝文薈澳」中,曾以「藝賞遊」貫串不同場地的展覽線路,引領觀眾參觀主場展、度假村及酒店特展及公共藝術。穆欣欣指出,今屆「藝賞遊」活動因應疫情而暫停,但上一屆參加過「藝賞遊」的市民及旅客皆反應正面。當中不乏三代同堂,扶老攜幼,他們在參觀的過程中,並沒有感到藝術難以親近,人人都能從中尋找到樂趣,這正是「藝文薈澳」的魅力所在。

她說:「文化面向的是公眾,每個人都有權利去享受文化藝術,澳門本身就是個多元文化共存的地方,能關照到不同群體的需求。所以在策劃時,我們利用了不同場地的特點,因應社區的特殊環境佈展,體現了藝術作品和社區環境的交流。」除了主場展及平行展,此次「藝文薈澳」亦帶來6件矚目的公共藝術裝置,在多個社區呈現來自中國內地、泰國、阿根廷、埃及、意大利藝術家的創作,讓藝術走進全城不同角落。

穆欣欣認為,做文化事業要有公眾的概念,需要足夠「貼地」,因為文化是大眾之事,不是小眾的風花雪月。她相信,為了把文化藝術的工作做得更深入,就需要把多元及公眾的概念貫徹到底。

 
置於媽閣廟前地的《太陽船》由埃及藝術家Moataz Nasr創作,作品由360個槳葉組成太陽圓盤,相互連接,描述人類在地球上無盡和相互聯繫的運動,旨在追尋更好的生活。
置於媽閣廟前地的《太陽船》由埃及藝術家Moataz Nasr創作,作品由360個槳葉組成太陽圓盤,相互連接,描述人類在地球上無盡和相互聯繫的運動,旨在追尋更好的生活。

 

藝術療癒 文化抗疫

當前,世界上很多地方仍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下,人們通過藝術創造美好及精神交流,尤其可貴。此次「藝文薈澳」在疫情下順利舉辦,聚集當代視覺藝術力量,單是主場展便有逾4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100件/套的展品。穆欣欣坦言,籌辦如此大規模的展覽,箇中困難與挑戰不少,可幸整體效果比預期中要好。「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能舉辦雙年展別具意義:一是可凸顯澳門在中西交流中的平台作用。二是對於重塑後疫情時代向善、臻美的人文精神,為澳門文化事業及產業的發展開啟新模式、探尋新思路。」

策展人的英文名詞「Curator」,本來有療癒的意思,當策展人把「療癒」理念融入到展覽中,觀眾看展時,確實會感受到這種舒緩的作用。由 Alain de Botton及John Armstrong著作的《藝術的慰藉》,亦是圍繞「藝術有什麼用」的問題,講的就是如何通過藝術文化療癒人的身心焦慮。

穆欣欣說,在疫情發生之後,文化局提出了「文化抗疫」的理念,希望用文化的正能量,撫慰身處疫情中的市民,尤其是容易產生焦慮情緒的年輕群體。她指出,日常的文化藝術活動,有療癒心靈的作用,雖然達不到藝術治療的專業層面,但多少也可緩解焦慮及平復情緒。

當許多活動都因應疫情不得不停頓下來時,這種藝術療癒顯得尤其重要。穆欣欣說,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可以自由選擇前往欣賞音樂會、看展覽或電影來放鬆身心,但當生活按下暫停鍵後,文化藝術那種「精神食糧」的療癒力量,變得格外明顯。「藝術家透過作品反映後疫情時代下的社會狀況,相信可引起觀眾對這段『抗疫經歷』產生更多的共鳴與思考。」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能舉辦雙年展別具意義:一是可凸顯澳門在中西交流中的平台作用。二是對於重塑後疫情時代向善、臻美的人文精神,為澳門文化事業及產業的發展開啟新模式、探尋新思路。」 穆欣欣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能舉辦雙年展別具意義:一是可凸顯澳門在中西交流中的平台作用。二是對於重塑後疫情時代向善、臻美的人文精神,為澳門文化事業及產業的發展開啟新模式、探尋新思路。」 穆欣欣

 

持續培養藝術人才

今次「藝文薈澳」通過公開徵集作品的方式,邀請本地的藝術家加入,最後選出12件作品展出,當中有藝壇翹楚,亦有幾位後起之秀。由此可看到澳門特區政府致力發展文化藝術上的一些成果。通過這些展品,可感受到本地藝術家就全球化議題,與外地藝術家進行了一次深度的對話,還可以看到澳門的文化藝術傳承與創新的力量。

談到於文化藝術人才的培養工作,穆欣欣用「水滴石穿」來形容。她認為,藝術人才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過程需要有一個較好的環境,慢慢培養與積累。而當這些專業人才學成後,澳門也需要提供一個很好的空間,讓他們發揮才能。

 
由蘇新平創作的《聚》,在澳門文化中心藝術廣場中橫空出現,巨大的雙手把觀眾的視角,聚焦在藝術語言的無限性之中。
由蘇新平創作的《聚》,在澳門文化中心藝術廣場中橫空出現,巨大的雙手把觀眾的視角,聚焦在藝術語言的無限性之中。

穆欣欣指出,在近10年,文化局推出了一個文化藝術的學習資助計劃,藉此鼓勵澳門的年輕學生修讀跟文化藝術有關的課程。文化局轄下的澳門演藝學院舞蹈、音樂以及戲劇學校,均開辦了全日制課程。澳門理工學院等高等院校的藝術學院,亦設有視覺藝術專科供學生修讀。

穆欣欣表示,除了特區政府舉辦的展覽活動,澳門民間社團舉辦的展覽,也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開始有本地年輕策展人嶄露頭角。愈來愈多從外地學成歸來的年輕人,嘗試進行策展及文創等相關工作。「這些趨勢都是可喜的,不論是從專業發掘和培養本地文化藝術的相關人才,還是培養市民審美鑑賞能力與人文素質方面,文化局會繼續雙管齊下,做好人才培養的工作。」

 
置於南灣.雅文湖畔的公共藝術作品《想念你》,由泰國藝術家貢坎創作,鼓勵人們勇敢地衝破物理空間或其他條件的限制,表達在全球高速發展的今天,更應該要有勇氣選擇想愛的人。
置於南灣.雅文湖畔的公共藝術作品《想念你》,由泰國藝術家貢坎創作,鼓勵人們勇敢地衝破物理空間或其他條件的限制,表達在全球高速發展的今天,更應該要有勇氣選擇想愛的人。

 

短片

【抗疫在家看藝文薈澳主場展】

 

多媒體遊展體驗

新冠病毒疫情影響了大家的正常生活,面對疫情下的非常時刻,文化局運用了多媒體的力量,透過圖片和影片帶觀眾欣賞主場展的展覽,以藝術鼓舞疲憊的心靈,重拾快樂的能量。

澳門文化局微信公眾號
澳門文化局微信公眾號

 

文:黃桂蘭    圖:故渺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