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觀應紀念館 一座寄語中華民族復興的當代建築
澳門雜誌
142期
  • 鄭觀應紀念館 一座寄語中華民族復興的當代建築

  • 紀念館主樓外形仿如一艘準備啟航的輪船

  • 從餘慶堂觀看紀念館主樓

  • 副樓地下原址保留了原有的建築遺址

  • 文昌廳花園及紀念館副樓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鄭觀應紀念館  一座寄語中華民族復興的當代建築
鄭觀應紀念館 一座寄語中華民族復興的當代建築

在世遺建築鄭家大屋面向下環街的方向,可見到一座採用灰色混凝土牆及玻璃幕牆建造的現代大樓,這是自2019年3月底正式開放的鄭觀應紀念館。

作為該項目的設計者、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會員,筆者想藉今期文章,介紹該設計的構思和寓意,讓大眾瞭解在歷史環境中建築設計所面對及須考慮的各種因素。

新舊建築融為一體

鄭家大屋坐落在龍頭左巷,建造年份可追溯至1859年,由鄭觀應父親鄭文瑞始建,後來,鄭觀應兄弟在原建築周邊陸續興建家宅而形成鄭家建築群。1894年,鄭觀應在此宅邸完成《盛世危言》,提出「富強救國」的思想。據一些研究指出,鄭家建築群高峰時規模很大,曾伸延至下環新村尾。

鄭家大屋於2001年由特區政府文化局接收,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組成部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經過多年的修復,鄭家大屋於2010年2月正式對外開放。

2007年,鄭家大屋仍在進行修復工程,筆者接到紀念館的設計任務。當時要求利用鄭家大屋主建築前方、位於下環街的地塊建造鄭觀應紀念館及社工局設施,並在文昌廳花園旁的地段建造一幢特色酒店。後來,因管理及安全考慮,特色酒店的計劃擱置,改在該地段興建紀念館的副樓,以完善紀念館的展示與研習功能。

紀念館主樓外形仿如一艘準備啟航的輪船
紀念館主樓外形仿如一艘準備啟航的輪船

由於上述兩地段緊貼世遺建築鄭家大屋,屬世遺緩衝區,除了受到一些條件限制,建築物的高度與造型亦須謹慎處理。從設計初期,筆者就選擇採用現代的設計語言,避免仿古並強化新建築在歷史環境中的「可識別性」,然而,在選用的材料與造型上,仍力求與歷史建築產生對話,使其新舊融合為一個整體。

其中,紀念館大樓由於建在鄭家大屋主建築的前方,新建築並沒有緊貼地界建造,而是空出一個院子,避免對世遺建築產生視覺壓抑感。院子的設計,一方面延續鄭家大屋院落式的佈局特色,另一方面可留給紀念館一個入口小廣場。

船形外觀聯繫歷史

鄭觀應紀念館是一項紀念性建築,其外形設計是經過對鄭家大屋歷史與環境深入研究後的結果。

在19世紀大規模填海之前,現今的下環街仍是內港的一個海灣,鄭家大屋餘慶堂門上對聯「前迎鏡海,後枕蓮峰」,說明了建築群原本背山面海的環境。隨着時代變遷,滄海桑田,現今從鄭家大屋已無法看到海景,怎樣將下環海灣與內港千帆的記憶重現,成為紀念館大樓外形設計的一個考慮。另外,作為鄭觀應的紀念館,大樓的設計亦不能與鄭氏毫無關係。

從餘慶堂觀看紀念館主樓
從餘慶堂觀看紀念館主樓

鄭觀應16歲從香山到上海學習經商,在上海外商洋行工作時入讀英華書館夜課班學習英文,1860年成為英國寶順洋行的買辦並勤修英語,對西方的政治和經濟等有更深之認識。1868年,他與人合夥經營茶棧及輪船公司,1873年受聘為英商太古輪船公司總理。1880年,他編訂《易言》一書,提出在商業上學習西方的「商戰」思想。1884年,因受累於輪船招商局與太古輪船公司經營不善以及員工中飽私囊,身心俱疲而退居澳門,於鄭家大屋潛心修訂《易言》,即後來的名著《盛世危言》。

筆者認為,輪船的形象既能反映鄭氏的生平,可隱喻影響鄭氏的西方進步思想,亦能聯繫下環內港的社區記憶。因此,對紀念館的外形設計,運用抽象幾何化的藝術形式,表現一艘停靠在昔日海灣準備啟航的巨輪,配合地塊的朝向,巨輪船首朝西,船尾向東方回望。登上大樓懸挑的陽台,可飽覽鄭家大屋主建築群全景,激發對歷史滄桑的懷緬之情。紀念館的設計寓意着近代中國的復興,既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亦無忘中華文化傳統。

以船的形象作為建築構思在古今中外都有先例,中國傳統園林的石舫,就是仿照船舶外形的建築物,加上紀念館造型藴含的寓意,該構想很快被委托方接納。

至於文昌廳花園旁邊的紀念館副樓,由於地塊當時仍留存一些夯土及青磚牆體,經研究,該些遺存物可能是鄭氏建築群的一部份。在設計副樓時,除了完整地保留了牆體,新大樓的空間設計佈置亦與遺址產生內在聯繫,使新舊空間形成連續性。副樓由於緊鄰文昌廳花園,立面採用了現代的磨砂玻璃與木百葉組成的幕牆,簡約的造型呼應着大屋傳統的蠔殼與木百葉窗。

副樓地下原址保留了原有的建築遺址
副樓地下原址保留了原有的建築遺址

空間分佈兼顧多方

對於空間功能分佈,紀念館主樓下部三層屬社工局設施,設有社區中心,上部三層則為紀念館展廳,入口層直接與鄭家大屋庭院連接。設置在大樓外部的鋼結構樓梯,既滿足消防安全要求,也在區內開闢一條從下環街連接鄭家大屋的通道,讓居民與旅客更容易到達。

至於副樓,其功能的設定延續了昔日文昌廳的學術研習職能,副樓地下的遺址被原址保存並改建為小型會議廳,其上是新建的鄭觀應文獻中心,上層分別是倉庫與紀念館人員的辦公區。

紀念館自設計至建成耗時七個寒暑,是筆者從法國取得遺產建築師專業資格回澳後負責的首項紀念性建築項目。筆者自小在澳門受愛國教育,希望學成歸來能對國家及澳門有所貢獻。鄭觀應紀念館的設計,除了實踐筆者對建築的研究及歷史環境設計的一些想法,亦藉紀念館「復興.啟航」的寓意,寄語祖國邁向繁榮富強、中華民族早日實現偉大復興。

文昌廳花園及紀念館副樓
文昌廳花園及紀念館副樓

作者介紹

呂澤強

生於澳門,畢業於葡萄牙里斯本建築學院,其後於法國巴黎夏約高等設計研究中心進修,為首位取得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資格的華人建築師。 

文:呂澤強  圖:呂澤強、賓尼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