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鬧市的百年古樹
澳門雜誌
142期
  • 荷蘭園大馬路的4株樟樹,樹齡由170年至230年,默默守護澳門市民近兩世紀。 

  • 澳門是一座歷史名城,有多株年滿百歲的古樹,市政署自然保護研究處技術員李燕珍呼籲,市民經過時可盡一分力多留意觀察,同心保護古樹。

  • 白鴿巢有多株樹齡過百的假菩提樹,圖中樹齡已逾130年。

  • 加思欄花園歷史悠久,內有多株古樹,當中包括闊葉合歡、細葉榕、人面子、龍眼、楊桃、芒果、海南蒲桃、假蘋婆等。

  • 象徵「復活」的雞蛋花,相傳是明清兩代從外傳入中國。

  • 位於東望洋街上的假菩提樹,樹齡已逾120年。

  • 古樹名木保護名錄數目及分級

  • 澳門各區古樹分佈數目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荷蘭園大馬路的4株樟樹,樹齡由170年至230年,默默守護澳門市民近兩世紀。 
荷蘭園大馬路的4株樟樹,樹齡由170年至230年,默默守護澳門市民近兩世紀。 

穿梭於澳門的街頭巷尾,停下細看,會發現身邊有不少百年古樹名木默默守護着我們。多年來,它們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頑強生長,像歷經風雨又甘於奉獻的長者,用自己的一片綠蔭滋養和庇佑這座小城。

為了保育這些具歷史、文化、重要紀念意義的古樹名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於2016年公佈《古樹名木保護名錄》,市政署作為護理及保育樹木的部門,密切監察、管護及保育古樹名木,還於2020年增設「澳門古樹名木」網頁,讓市民認識古樹名木,參與古樹保育,傳承本地珍貴樹木的歷史文化與生態價值。

以多元方式保育古樹

在澳門,古樹名木是指樹齡逾100年、樹種珍貴、樹形奇特、稀有或具特殊的歷史或文化意義,而被列入《古樹名木保護名錄》(下簡稱《名錄》)的樹木。

澳門特別行政區市政署自然保護研究處技術員李燕珍表示,《名錄》由具職權維護樹木的公共部門評估、擬訂和更新,每年如有古樹死亡須除名,或新發現經評估符合古樹名木定義的樹木,便會進行更新《名錄》的程序。

2016年《名錄》公佈時,澳門共有558株古樹名木,其後有42株古樹因天災、褐根病等不同原因死亡而被除名。2020年6月,新增4株首次納入名錄的私人地方古樹。2020年8月,有2株古樹因颱風吹襲死亡而除名。最近一次更新為2020年11月,當時新增了由政府管理的12株古樹、1株名木及私人管理的53株古樹,令《名錄》內的古樹名木增至584株。

市政署除了制訂《名錄》,亦肩負起傳承保育的使命。為讓更多市民認識澳門的古樹名木,市政署於去年底推出了「澳門古樹名木」網頁,希望藉此加強市民對古樹名木的保護意識,愛護澳門的每一株樹木。「透過網上平台,市民可以清晰知道古樹名木的分佈位置、生長情況等資訊,例如樹木編號、樹種、樹木年齡、相片、簡介、位置及健康情況等。」

她強調,市政署會持續加強古樹宣傳教育,不斷豐富「澳門古樹名木」網頁中的內容,亦會更新「一樹一QR Code」古樹名木樹牌,為擁有古樹的單位舉辦古樹保育講座等。希望通過多元方式進行推廣教育和宣傳,加深市民對澳門古樹的認識和感情,建立全社會共同保育古樹的氛圍。

澳門是一座歷史名城,有多株年滿百歲的古樹,市政署自然保護研究處技術員李燕珍呼籲,市民經過時可盡一分力多留意觀察,同心保護古樹。
澳門是一座歷史名城,有多株年滿百歲的古樹,市政署自然保護研究處技術員李燕珍呼籲,市民經過時可盡一分力多留意觀察,同心保護古樹。

假菩提見證中西交流

澳門現存的584株古樹名木分佈於:花地瑪堂區(43株)、花王堂區(80株)、望德堂區(76株)、大堂區(26株)、風順堂區(109株)、嘉模堂區(67株)、路氹填海區(4株)及聖方濟各堂區(179株)。古樹名木數量以路環最多,亦有部份分佈在澳門半島,如松山、白鴿巢、二龍喉、盧廉若、螺絲山、大炮台、加思欄等地點的公園;民國大馬路、竹灣馬路等街區亦有分佈。李燕珍建議市民有時間不妨利用「澳門古樹名木」網頁按圖索驥,找尋鬧市之中的古樹名木,瞭解它們的故事。

查看《名錄》,古樹名木的品種繁多,如龍眼、假菩提樹、榕樹、樟樹、海南蒲桃、大葉合歡、菠羅蜜、華潤楠、石斑木等樹種。當中最多的是假菩提樹,主要分佈在澳門半島和離島舊城區的公園及街道旁。查閱澳門歷史資料,會發現早在1882年,離島市區多處已有假菩提樹種植,澳門大部份的假菩提樹樹齡都在100年至140年之間。

假菩提樹並不是終年常綠,初夏,許多樹木綠意正濃時,它卻迅速掉光老葉,冒出新芽,新葉的顏色由淡淡的紫紅變成黃綠,再長成翠綠,色彩極富變化。

她指,假菩提樹是澳門舊城區主要的行道樹樹種,但在華南地區卻極為少見,《中國植物誌》也未有記載澳門假菩提樹的分佈,估計此樹種是由澳門率先從東南亞一帶引入。

白鴿巢有多株樹齡過百的假菩提樹,圖中樹齡已逾130年。
白鴿巢有多株樹齡過百的假菩提樹,圖中樹齡已逾130年。

歷經風雨的「活文物」

澳門的古樹不少屹立於有歷史的公園內,其中以加思欄花園和白鴿巢公園為多,公園內的古樹相當於「活文物」,無聲訴說着城市的變遷,是澳門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加思欄花園是澳門的首座花園,原址是卡斯蒂利亞(西班牙)方濟各會會士於1580年2月2日建立的聖方濟各修道院,中文意思為「卡斯蒂利亞人的花園」。西班牙方濟各會會士後來由葡萄牙方濟各會會士取代,1834年,由於葡萄牙宗教團體被取締,因此當時的澳葡政府接管了他們的土地和財產。1861年,修道院原址拆遷,建成了現今的加思欄兵營,而原來的綠化區則成為對外開放的花園。

花園由蘇雅士(Matias Soares)設計及監工,由現今的南灣大馬路向上至東望洋新街。加思欄花園是鬧市中不可多得的綠色休憩區,其面積雖小,卻有很多古樹,其中「樹王」就有兩棵,其一是位於公園廁所前面的楊桃樹,其二是由廁所往上第一層石級旁邊的芒果樹,其他還有人面子(仁稔)、闊葉合歡、海南蒲桃等。

加思欄花園歷史悠久,內有多株古樹,當中包括闊葉合歡、細葉榕、人面子、龍眼、楊桃、芒果、海南蒲桃、假蘋婆等。
加思欄花園歷史悠久,內有多株古樹,當中包括闊葉合歡、細葉榕、人面子、龍眼、楊桃、芒果、海南蒲桃、假蘋婆等。

如果說加思欄花園的古樹反映了澳門悠久的歷史,白鴿巢公園的古樹則反映了澳門歷史上的多元與開放。由於白鴿巢公園曾作為東印度公司收集植物用的苗圃,集中留存着多種古樹,是古樹種類較多的綠地。古樹樹種有假菩提樹、假柿木薑子、海南蒲桃、鳳凰木、羅漢松、榕樹等。

白鴿巢公園所在的小山自清朝開始就種有鳳凰木,因而曾被稱為「鳳凰山」。公園內還種有被稱為佛教中「五樹六花」之一的雞蛋花,在歐洲的文化中,據說雞蛋花象徵「復活」,故在澳門的廟宇、教會與墳場都不難看見雞蛋花的蹤影。相傳這些樹種是明清時期從緬甸、印度等地傳入,又或由東南亞和澳門的葡萄牙人、台灣的荷蘭人等傳入中國,印證了澳門在歷史上曾是東西方重要的貿易港。此外,澳門不少古樹的品種常用作風水樹,如羅漢松、樟樹等,反映澳門的民間信仰與風水習俗。

象徵「復活」的雞蛋花,相傳是明清兩代從外傳入中國。
象徵「復活」的雞蛋花,相傳是明清兩代從外傳入中國。

冀全民齊心護古樹

一直以來,市政署積極關注私人地方的古樹狀況,並聯同文化局跨部門合作,與宗教場所的古樹擁有人或權利人溝通,宣導推廣古樹保育的重要性。按照《文化遺產保護法》相關規定,私人地方的古樹屬持有人管護,持有人或業權人代表應定期檢查及跟進古樹的情況,亦應將可能導致該等樹木破損、毀壞或滅失的情況,立即通知文化局或具職權維護樹木的公共部門,法律亦禁止拔除、砍伐、移植、移除或以任何方式毀損古樹名木,否則可被科處2千至20萬澳門元。

市政署亦制訂了《澳門古樹名木養護指引》供私人地方的古樹持有人或業權人代表參考,並提供技術支援及託管養護工作。

李燕珍表示,澳門是一個非常願意保育歷史文化的城市,古樹能夠存活下來有賴於前人的努力,市政署未來亦會繼續堅持這份信念,在城市規劃發展當中減少對古樹的影響,推動全民齊心愛護古樹名木,共同維護澳門的綠色資源。

位於東望洋街上的假菩提樹,樹齡已逾120年。
位於東望洋街上的假菩提樹,樹齡已逾120年。

短片

澳門古樹名木養護指引

古樹名木保護名錄數目及分級
古樹名木保護名錄數目及分級
澳門各區古樹分佈數目
澳門各區古樹分佈數目

文:黃桂蘭  圖:宋楚珊、陳思禮、市政署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