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卖艺也武也文 讲古先生走上电台
澳门杂志
149期
  • 街头卖艺也武也文 讲古先生走上电台

  • 昔日娱乐不多,每有猴戏,都会吸引到街坊小孩围观。(网络图片)

  • 旧日三盏灯的卖武场面,围观者众。(网络图片)

  • 卖武者表演过后,便会上演「街头卖药」。(李超宏摄)

  • 年轻时的李我(网络图片)

  • 绿村电台实地直播吴陈比武(网络图片)

  • 梁送风所演译的谐剧及剧中角色,广受听众欢迎和深入民心,此图是他于2016年出席「空中传声卅三载──播音艺术家梁送风」展览开幕仪式时摄。(文化局)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街头卖艺也武也文 讲古先生走上电台
街头卖艺也武也文 讲古先生走上电台

街头卖艺,是古老的谋生方法。艺人以歌唱、舞蹈、说书、杂技、武术等形式的表演,博取观众的赏钱或购买其商品。

卖艺人有唱独脚戏的,也有多人合演的;有游走各区各地的,也有聚于固定场地的。经常聚集各式卖艺的地方,古称瓦市或瓦舍,近世广东坊间称之为「榕树头」、「大笪地」,夜后热闹者叫平民夜总会,即内地及台湾所称之夜市。

 

沐猴而冠逗趣讨赏

往日澳门也有「大笪地」,于不同年代出现于各区旷地,如下环河边新街、莲溪庙、康公庙、三盏灯、司打口、雀仔园、烂鬼楼、南湾等处。在「大笪地」卖艺者形式多样,有唱粤曲、南音、流行曲,耍杂技、讲古、卖武、耍猴戏,还有看相占卜、魔术等,更有一些饮食摊檔,是居民消闲的去处。

街头卖艺中的猴戏(耍猴,注),早在唐朝已有出现,发源于今河南省新野县。艺人训练猴子模仿人类动作,表演时让猴子穿上彩衣,做出打跟斗、钻火圈、玩球、走钢线、踩单车、骑羊骑狗、吸香烟等人类行为。

晚清满族诗人富察敦崇所着《燕京岁时记》有描述:「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古称沐猴而冠,殆指此也。」

当围观者被猴子之有趣动作逗得鼓掌大笑时,猴子就会依主人指令,把官帽摘下,倒捧在手上,向观众打躬作揖讨赏。

昔日娱乐不多,每有猴戏,都会吸引到街坊小孩围观。(网络图片)
昔日娱乐不多,每有猴戏,都会吸引到街坊小孩围观。(网络图片)

 

武师卖药拳拳到肉

武术表演,粤俗称「卖武」。卖武者通常由一武术师傅带着几名徒弟,抬来兵器架、兵器箱,竖起其武馆医馆旌旗作背景,先敲响锣鼓吸引观众,师徒如唱双簧,一唱一和作开场白,然后表演武术套路,有个人表演拳术、两三人的拳脚兵器对拆,有时特意「拳拳到肉,啪啪有声」;更有胸背碎大石、尖枪锁喉、汽车过腹等硬气功表演。然后是「正本戏」上演――卖药。

武师推销跌打膏丹丸散时虽或有夸张言辞,但练武者常遭拳脚棍棒所伤,故多有兼学跌打治理与药物制造方法,浸淫较深者更成为跌打医师,因而以表演武术来推销跌打药,确有说服力。一般人也难免跌撞之伤,从事体力劳动者筋骨劳损属常事,卖武时,自有不少人买药备用,甚至有当场求治者。

旧日三盏灯的卖武场面,围观者众。(网络图片)
旧日三盏灯的卖武场面,围观者众。(网络图片)
卖武者表演过后,便会上演「街头卖药」。(李超宏摄)
卖武者表演过后,便会上演「街头卖药」。(李超宏摄)

 

讲古先生能言善演

耍猴卖武均先敲响锣鼓吸引人们围观,讲古先生却无须那种阵仗,仅由助手或家人先准备好一盏火水灯或大光灯,十来张小板凳,布好场地格局。到场上已有不少人「担凳仔,霸头位,听古仔」了,讲古先生斯斯然走来,他不带许多东西,仅是自用的一壶茶,一个茶杯,还有一把折扇当作万能道具,或再带几本书备查。

当场上聚有二三十人,讲古先生就会开讲。所讲的故事多取自古典文学如《西厢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民间传奇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岳飞传》、《七侠五义》等等,有文有武。

葡萄牙当代女作家安娜.玛丽娅.阿马罗在澳门文化局出版的《文化杂志》中文版第七、八期合刊发表的《讲述故事的人――澳门中国口述文学》(苏勤译)有这样的描述:

「灼热的夏日夜晚,人们常常走到南湾海边昏暗的灯光下乘凉。来自海面的微风往往并不淸凉,犹如狭小不透风的房屋里的吊扇吹出来的热风一样。那里的小商贩随处可见,有的是卖面条的,有的是卖水果的,有的是卖茶水的,有的是酱油铺,更多的则是各种各样的杂货摊。但是唯有那位讲故事的老人才是人羣注目的中心。他坐在竹子躺椅上,手里拿着一把上面画着两只在牡丹花上面飞舞的蝴蝶的黑色大纸扇。灰白稀疏的胡须,枯瘦的双手以及布满脸庞的皱纹足以说明他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

「这位老人讲述故事时,双手挥舞,动作时紧时慢,有时好像和谁拥抱似的,有时好像又把谁推出似的,眞是一双演员的手,诗人的手,文人的手,也是一双苦行僧的手。

「我们在那里盘腿席地而坐,倾听这位老人讲述使人入迷的古老中国的传说、历史故事和鬼的故事。他也讲述那些可能由他凭空想像出来的故事。」

讲古先生记忆力强,能言善道,嗓音洪亮,音调抑扬顿挫,徐疾有致,没有扩音器,没有回音板,但在场的一百几十人,人人听得清楚。他非一本正经地「依书直说」,而会加上一些身体语言,再用那把折扇拟人拟物拟景,把听众引入故事中,又在适当时候「加花」,提吊听众胃口。到听众兴趣来了,等着听下文时,讲古先生说是讲到口干,要喝口茶,助手顺势向听众收板凳费,也卖些话梅、橄榄之类口果,这就是他讲古的报酬了。

 

方荣讲古因果有报

古老的讲古行业,在抗战胜利后有极大的发展与转变。当时,广州的民用无线电广播事业蓬勃,有十多个商业性电台,这些电台除了播放粤曲、粤剧、时代曲,就是讲古。于是,讲古先生有了新的谋生途径,也有了新的、更为广阔的舞台。

有多少讲古先生从榕树头走上电台,不得而知,但知一位叫方荣。他初在广州电台讲古,后来被罗致到香港。笔者初到香港工作,在一家饮食店当小工,店里装有按月收费的「丽的呼声」收音机,整天开着,其中就有方荣的讲古节目,听说他确是广州榕树头出身,所以其讲古风格带有「榕树头风味」。方荣专讲通俗小说如「七侠五义」、「济公传」,尤以讲济公的儆恶惩奸济贫助弱最深入人心。方荣讲古有两大特色,一是常会在讲述途中突然停下几秒,一声不响。这个「dead air」本是广播大忌,方荣却故意为之,利用这几秒时间,让听众消化他所讲、发挥想像力、静心期待他讲下去。另一特色是喜欢讲因果,每一回都以「因果里头有句:……」作结,下一回又以「上回个段因果讲到……」开始。因此坊间出现一句歇后语:「方荣讲古──因果有报」。 

 

李我首创天空小说

谈电台讲古旧事,当然不能少了李我。他于1946年在广州加入风行电台,不「讲古」而「讲今」。他不讲古典名着、传奇小说等古旧的他人作品,而创出「天空小说」之名,讲自己创作,当今社会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故事。

当年,李我才24岁,但社会阅历相当丰富,且富传奇性。他曾随着名电影导演汤晓丹学编剧、向着名粤剧编剧家唐涤生偷师,曾演粤剧粤曲,有一定的编演功底,丰富的经历成为小说素材,让他编写「天空小说」时得心应手。这些故事贴近听众的现实生活,容易引起兴趣与共鸣,乃得一炮而红,其一人扮演八个角色的声演响遍粤港澳,并且带起讲古新风,被尊为「天空小说」鼻祖。

李我1949年到香港后,一度是香港丽的呼声电台、澳门绿村电台初创时期的台柱,后来是澳门绿邨商业广播电台、香港商业广播电台的开台功臣,然后长期在商台讲古。他有几十部「天空小说」被改编为电影,自己粉墨登场的也有十多部,后来加入电视台,在「香港八X」系列剧集扮演的觉悟因,深入人心。李我实是粤港澳三地,电台、电影、电视三界的传奇人物。

年轻时的李我(网络图片)
年轻时的李我(网络图片)

 

本地讲古先生梁送风

澳门的商营广播电台事业起步稍晚,1952年才由政商名人罗保创办绿村电台。试播期间,李我曾加盟,但很快就离开了,同来的在广州风行电台已有名声的蒋声、傅诗敏夫妇留在绿村,蒋声讲述伦理小说,傅诗敏主持儿童节目。

初创的绿村,除了外来的「名嘴」加盟,也有一位本地讲古先生,他是梁送风。梁送风本是香港居民,但他的广播事业却在澳门发展,亦定居澳门,为澳门的广播事业服务三十多年。

梁送风少年时期在香港,经常收听丽的呼声播放邓寄尘的谐剧,并模仿邓寄尘一人扮演九个角色的口技,自学有成。绿村电台创办时,他以自创声演谐剧投考获取录,即来澳开始播音生涯,当年他才19岁。

梁送风在绿村,初时像邓寄尘那样,编写社会百态的谐剧,声演多种人物,大受欢迎。到1954年,吴公仪与陈克夫在新花园举行慈善比武,梁送风受命主持首次现场直播。这场比武虽仅是两个回合的平手,却掀起长达几十年的武侠文化潮,报章竞相刊登武侠小说,电影界争拍武侠片,梁送风也转而讲武侠小说,其后又讲《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当代名着《雷雨》、文艺小说、世界名着、半夜怪谈等,题材广泛。梁送风于1985年退出广播界,在绿村服务长达33年。

绿村电台实地直播吴陈比武(网络图片)
绿村电台实地直播吴陈比武(网络图片)

由1950年代初到1960年代中,收听电台广播是粤港澳居民一大消闲活动,追听天空小说者众。当时的港澳,还不是家家有收音机,不少人就到有收音机的邻居、店铺外去听,凉茶铺、咖啡室也以收听天空小说作招徕,人们以一毛钱买杯凉茶、两三毛钱买杯咖啡,在此消磨一两个小时。

讲古先生走上电台以后几十年,由独脚戏发展到多人合演的广播剧,涌现大批出色播音员,于此不赘。

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有更多消闲娱乐方式,也有更多渠道欣赏到各种民间技艺,而教育、经济发展也让人们有更多就业机会,街头卖艺在澳门已基本消失,「大笪地」、夜市也有了新的内容。

梁送风所演译的谐剧及剧中角色,广受听众欢迎和深入民心,此图是他于2016年出席「空中传声卅三载──播音艺术家梁送风」展览开幕仪式时摄。(文化局)
梁送风所演译的谐剧及剧中角色,广受听众欢迎和深入民心,此图是他于2016年出席「空中传声卅三载──播音艺术家梁送风」展览开幕仪式时摄。(文化局)

 

注:在粤港澳地区表演猴戏的都来自外省,而粤俗称外省人为「外江佬」,因此称猴戏为「外江佬舞马骝」。

 

作者介绍

陈思国

资深传媒工作者。60年来笔耕不断,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散见港澳报纸杂志。

 

插图画家介绍

陆曦

澳门出生美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届澳门美术协会会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参加历年澳门美术作品联展,曾在澳门、香港举办《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在葡萄牙举办《陆昌、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是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镜海归帆图》中百米画卷的作者及总监制。

 

文:陈思国   题头画:陆曦   图:宾尼、资料图片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政府资讯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