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师生葡文译《聊斋》
澳门杂志
148期
  • (左)姚京明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右)张梦瑶 澳门大学博士生

  • 葡文版《聊斋志异》,从原着中挑选了60个故事进行释译。

  • 该通俗时要通俗,该文雅时要文雅,我经常跟学生说,翻译过程中,最难便是把握这个『度』。 —— 姚京明

  • 《聊斋志异》有很多广为人知的故事,当中的〈聂小倩〉便曾改编成电影、电视剧集、动漫等作品。

  • 在文学的世界里,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反而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可以说,文学将我从『二元论』的世界解放出来。 —— 张梦瑶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左)姚京明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右)张梦瑶  澳门大学博士生
(左)姚京明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右)张梦瑶 澳门大学博士生

文学的魅力在于可跨越时空和地域。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着的《聊斋志异》,既是中国古典奇幻文学的经典,也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涉及政治、文化、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大小事。

至今,书中的〈聂小倩〉、〈画皮〉等故事,因常被改编成舞台剧、电视剧、电影而广为人知,更先后被翻译成30多种外国文字。

为了让葡语读者也能畅读「聊斋」故事,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葡文系师生便花了3年时间,把这部经典著作翻译成葡文版本,现已于巴西出版。

葡文版《聊斋志异》,从原着中挑选了60个故事进行释译。
葡文版《聊斋志异》,从原着中挑选了60个故事进行释译。

 

两种语言碰撞出火花

葡文《聊斋志异》由澳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姚京明主持,葡文系导师Ana Cardoso、博士生张梦瑶及多位硕士生历经3年翻译完成。姚京明介绍,虽然呈现的方式不太一样,但在葡萄牙等国家也有许多关于鬼怪、鬼魂、吸血鬼的故事。由于他们对中国的诡异奇幻故事比较陌生,所以决定把《聊斋志异》翻译成葡文,让葡语系国家读者有一个瞭解我国奇幻文学的途径。而选择在巴西出版,是因为当地的人口较多,能快速吸引到大批读者的注意。

「译者要将中文翻译成地道的葡文,最大的困难是摆脱中文的惯性思维,这是我们学习外语的人,须终身极力摆脱的事。」姚京明热爱,并一直坚持以中文及葡文进行文学创作,他承认,虽然很多时候都会用上中文的惯性思维创作,但中葡两种语言会在脑海中交织碰撞,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可以为其创作带来灵感和火花,不会感到困扰。

姚京明既具翻译家的严谨,又有诗人的浪漫,十分追求语言的美感。至于如何平衡译本的准确性和文学性,他认为,《聊斋志异》的故事性很强,翻译这类作品与翻译诗歌不一样,首先要忠实保持原文的故事性,其次是尽量提高它的文学性。

文学性主要体现在用词。他指出,用词要贴合原着的文学风格,要根据角色的身份及角色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翻译。比如两个农民之间的对话,就不能翻译成两个书生的口吻。「该通俗时要通俗,该文雅时要文雅,我经常跟学生说,翻译过程中,最难便是把握这个『度』。」

该通俗时要通俗,该文雅时要文雅,我经常跟学生说,翻译过程中,最难便是把握这个『度』。         ——  姚京明
该通俗时要通俗,该文雅时要文雅,我经常跟学生说,翻译过程中,最难便是把握这个『度』。 —— 姚京明

 

冀离奇故事吸引读者

「信达雅」一直被奉为翻译的金科玉律,「信」即不背离原文,「达」指的是连贯性,「雅」则是更高层次的润饰加藻。在这次翻译《聊斋志异》的过程中,姚京明也以此原则指导学生,希望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尽量把译文做到「雅」,而这一点对母语是中文的译者而言,确实是个大挑战。

为了保证译出来的故事够地道,参与翻译的学生会先将稿件交给导师Ana Cardoso审阅。由于她的母语是葡文,又精通中文,所以能从读者的角度,指导学生对译文进行修改和润饰,把译文完美地呈现出来。

姚京明和学生张梦瑶均认为,Ana Cardoso对整个翻译团队的帮助特别大。张梦瑶举例,如果将「王母娘娘的蟠桃园」简单地译作「天上的花园」,读者可能不明白其中的典故。在Ana Cardoso的建议下,团队将「蟠桃」的含义翻译出来。「Ana Cardoso会与学生探讨译文中的某些细节,是留还是删,如果要保留,便会透过注释,保留其文化意涵。」

翻译团队希望通过白话文的表达方式,提高葡语系读者对《聊斋志异》的兴趣。为了不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译者先将蒲松龄原着中的文言文消化成现代汉语,再以白话文的形式,将书中诡异离奇的故事情节,译成通俗易懂的葡文版本。

《聊斋志异》长期受到国外汉学爱好者的关注,在英美等国有许多不同的翻译版本,这些译本各具特色,亦成为团队的重要参考。张梦瑶说:「在我们翻译过程中,如碰到难以理解的地方,比如出现了一个非常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词汇,就可以借鉴英文版本的处理方式。」

《聊斋志异》有很多广为人知的故事,当中的〈聂小倩〉便曾改编成电影、电视剧集、动漫等作品。
《聊斋志异》有很多广为人知的故事,当中的〈聂小倩〉便曾改编成电影、电视剧集、动漫等作品。

 

文学架桥助中葡交流

原着《聊斋志异》有近500篇故事,长短不一,团队选择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文版本内的故事为参考,从中挑选了60个故事作翻译,按照中文的原文字数平均分给5位译者,最终的译作近15万字。

张梦瑶认为,中国文学就像万花筒一样丰富多彩,外国读者可能比较熟悉《西游记》、《红楼梦》等著作,而《聊斋志异》则可向他们介绍中国「杂谈」类作品的魅力,有助展示中国文学的多面性。

姚京明一直鼓励学生用中文及葡文创作文学,在刚过去的学期,学院便开设了文学翻译和创意写作两门课程。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种诗意的东西在沉睡,一旦把它唤醒,便能用创意思维看待身边的事物,用新鲜的角度组合文字,为人带来惊喜。

在姚京明的鼓励下,张梦瑶也开始尝试诗歌创作,「修读博士学位前,我是语言学专业的。语言学十分讲究对与错,但跟随姚教授学习后,我开始深入阅读文学作品,尝试进行文学创作。在文学的世界里,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反而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可以说,文学将我从『二元论』的世界解放出来。」

在文学的世界里,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反而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可以说,文学将我从『二元论』的世界解放出来。       ——  张梦瑶
在文学的世界里,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反而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可以说,文学将我从『二元论』的世界解放出来。 —— 张梦瑶

澳门出品的文学创作,就如城市的特征,也表现出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现象,丰富多元的创作素材,犹如一座矿脉,待创作者去挖掘。在这座城市里,除了有人积极用中文、葡文进行创作,也有土生葡人用土生葡语讲述自己的故事。

澳门大学葡文系作为双语人才培养的要地,一直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学生的能力亦获得外界的认可。姚京明说:「作为一位老师,我感到特别欣慰,因为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好,他们正慢慢地开花结果。」

作为「中葡双语教学暨培训中心」的主任,姚京明希望把有志从事文学创作及文学翻译的学生团结起来,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把更多中国优秀经典文学翻译为葡文。另一方面,他亦希望把更多的葡语国家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助力澳门发挥中葡平台的优势,高效促进中葡文化交流。

 

文:黄桂兰  图:宋楚珊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政府资讯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