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澳门军事防御建筑
澳门杂志
146期
  • 二十世纪澳门军事防御建筑

  • 松山军用隧道(B组),部份贯通炮堡和当时用作驻兵的营房。

  • 松山军用隧道(A组)现已对外开放,是热门的旅游设施。

  • 西望洋山内的碉堡(吕泽强摄)

  • 青洲山仍保留着多个军事建筑

  • 望厦山的碉堡以方盒形为主

  • 路环炮台山的碉堡(吕泽强摄)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二十世纪澳门军事防御建筑
二十世纪澳门军事防御建筑

关于澳门历史上的军事防御工事,笔者在《澳门》杂志先后撰写过三篇文章,将17至19世纪澳门炮台的发展与特色、其与欧洲军事建筑、澳门城市发展、中国近代历史的关系作详细介绍。

由于历史原因,澳门除了拥有19世纪及以前的西式炮台,亦留存着较完整的20世纪军事防御设施,笔者今期将介绍这些甚少被研究的军事建筑。

大量建造现代堡垒

正如笔者在介绍17世纪澳门炮台的设计时提到,军事防御工事的设计,很大程度受到战争武器及攻防战术发展的影响。19世纪及以前的炮台,使用的是火炮(前膛炮)及后来的现代炮(后膛炮),其防御考虑主要是针对从海上及陆地的进攻。然而,在20世纪,尤其是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战争的情况与19世纪有明显的不同,战事进入海、陆、空的立体模式,只考虑海岸线及陆地防御的设计变得不合时宜;在武器方面,射程更远、更精准的炮及专用作防空的高射炮开始在战争中使用,士兵使用的步枪,由手动发展至半自动再到后来的全自动,大大增加了枪械的发射量与频密程度;钢筋混凝土的大量使用,也增加防御建筑的坚固性;加上无线电设备及后来的电话通讯,都改变了防御设施的空间布局与设计。

20世纪的军事防御系统不再以炮台为主要建筑形式,转而采用分散式的小型堡垒及军事隧道,以点串连成线的防御模式,其中,1930年代起建成的法国马奇诺防线(Maginot Line)就是最具代表性及影响力的防御系统。

松山军用隧道(B组),部份贯通炮堡和当时用作驻兵的营房。
松山军用隧道(B组),部份贯通炮堡和当时用作驻兵的营房。

澳门20世纪的军事防御,一方面继续使用19世纪及以前建造的炮台及军营,并在原有的炮台增建现代式的堡垒:大炮台、东望洋炮台、望厦炮台、圣地牙哥炮台、氹仔炮台及路环炮垒都有这样的增建;另一方面,在澳门半岛、氹仔及路环均建造新的防御工事,由葡萄牙军事工程部的工程师设计,结合20世纪以前已有的军事设施,组成一个升级了的防御系统。

1931年,澳葡军方在东望洋山及西望洋山开始建造以军事隧道及碉堡(Pill-box)组成的、类似马奇诺防线的防御工事,1949至1955年间,不但完善前述两山的防线,且在望厦山、青洲山、氹仔及路环的山岭建造一系列碉堡,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影响,氹仔及路环的防御系统只建成了一部份便停工,今天仍可以在大潭山、九澳山、炮台山、迭石塘见到这时期建成的碉堡(机枪堡)。

以下是笔者及军事专家郑国兴,自2017至2021年调查记录的20世纪军事防御工事。

东望洋山

东望洋山的防御工事主要由碉堡、炮堡及军事隧道组成,1931年开始建造,部份设施在1950年代增建。碉堡有多种造型,钢筋混凝土建造,半藏于地下;炮堡造型独特,半藏于地,顶部种有植物遮掩,昔日设有现代岸防炮;碉堡与炮堡以地下军事隧道连接。军事隧道主要由4组构成,内部设有弹药库、指挥室、士兵休息室、机械室等空间。其中一段隧道自2001年开放予公众参观。

松山军用隧道(A组)现已对外开放,是热门的旅游设施。
松山军用隧道(A组)现已对外开放,是热门的旅游设施。

西望洋山/妈阁山

西望洋山的军事设施于1931年开始建造,尽管葡萄牙学者Jorge Graça认为该些设施已于1964年拆毁,然而现时仍在丛林间遗存着两处碉堡,而且妈阁山的设施曾驻守防空队并设有高射炮,可惜刻有防空部队名字的储水池于数个月前被拆毁。

西望洋山内的碉堡(吕泽强摄)
西望洋山内的碉堡(吕泽强摄)

青洲山

青洲山仍遗存碉堡8处及一些军事设施(包括战壕和军事建筑),从留有的年份碑刻可知建于1950年代,碉堡以方盒形为主(一个为圆筒形),半藏于山体内,建有仿石掩护体,碉堡内曾架设机枪,仍存有枪械冷却池及储物架。

青洲山仍保留着多个军事建筑
青洲山仍保留着多个军事建筑

望厦山

望厦山仍遗存5处碉堡、两处防空炮垒及一些军事设施(战壕和军事建筑),与青洲山的碉堡造型近似,同样是建于1950年代。防空炮垒设在丛林与岩石之间,曾设有高射炮。

望厦山的碉堡以方盒形为主
望厦山的碉堡以方盒形为主

氹仔及路环

氹仔大潭山仍遗存着两处碉堡,钢筋混凝土建造,半藏于山体内,造型各异,一个类似青洲山的碉堡,而山上最高点的雕堡则设计独特,完全不同于澳门半岛的碉堡设计,埋藏在地下的部份是方形盒子,顶部露出八角形平面的瞭望窗及圆形平面的上盖。路环迭石塘山坡的碉堡造形近似青洲山的方盒形碉堡,而九澳山及炮台山的碉堡设计则近似大潭山最高点的碉堡,碉堡入口处及附近建有战壕。从造型可知,氹仔及路环的防御工事是同时期设计及建造,但防线工程未完全建成已被搁置。

路环炮台山的碉堡(吕泽强摄)
路环炮台山的碉堡(吕泽强摄)

结语

20世纪澳门的军事防御工事,虽然氹仔及路环的部份未完全完成,但整体能反映20世纪欧洲防御建筑的发展。如果联同17世纪及19世纪建造的炮台群,澳门的军事建筑便具体及完整地,见证了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的防御工事发展,这些军事遗迹在中国境内独一无二,亦从侧面反映了澳门的历史,具有丰富研究价值。

作者介绍

吕泽强

生于澳门,毕业于葡萄牙里斯本建筑学院,其后于法国巴黎夏约高等设计研究中心进修,为首位取得法国文化遗产建筑师资格的华人建筑师。澳门科技大学设计学博士(文化遗产保护专业)。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政府资讯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