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刀磨铰剪成绝唱 补镬修藤席隐于市
澳门杂志
146期
  • 铲刀磨铰剪成绝唱 补镬修藤席隐于市

  • 早几年,笔者在木桥街仍看到有磨菜刀及剪刀服务,但近日重临旧地已不见营业。

  • 昔日于街头营生的铲刀磨剪刀匠(欧平摄/1971)

  • 于家品店或超市有售的磨刀石

  • 工人正在箍煲(网络照片)

  • 一张印尼马辰席的价钱,已足够购买一张床或弹簧床褥。

  • 市内可轻易购到不同款式的竹席和藤席

  • 织补藤席(陈永汉摄 -小城旧貌)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铲刀磨铰剪成绝唱 补镬修藤席隐于市
铲刀磨铰剪成绝唱 补镬修藤席隐于市

生活所需器物,昔人不轻言丢弃,若有破损,会作修补,继续使用,至破烂得无可修补之时,才舍得弃置。修补器物,非人人所能,乃有各种修补师傅代劳。

修补师傅多属个体户,以小贩形式经营,有的在固定地点摆摊等客,也有为方便目标客人,串街走巷,上门服务。

上期谈到往日衣衫鞋袜之修补,今期谈与食住有关器物之修补。

早几年,笔者在木桥街仍看到有磨菜刀及剪刀服务,但近日重临旧地已不见营业。
早几年,笔者在木桥街仍看到有磨菜刀及剪刀服务,但近日重临旧地已不见营业。

磨刀先问砍骨切菜

刀、镬、炉、煲是家家户户每天都要用的煮食器具,用久了自然会损坏。当中,刀是损坏率最高的厨具,因此昔日以磨刀为业者也很多,他们挑着工具,深入住宅区街巷,边走边吆喝着「铲刀——磨铰剪——」,「磨铰剪——铲菜刀——」。遇有客人,就停下来工作,收取低廉的工钱。

传统的磨刀匠必备工具是一张「工夫凳」,那是较矮的桥凳,凳板上中段靠前处装有称作「台钳」的机关,那是木板上开两个洞,横贯厚两三毫米、宽六七毫米的铁马,可上下有限度移动,外加一块木楔,用于锁紧待修的刀剪,方便操作。另外是一把40厘米左右的「铲刀」,那是一根铁杆,两头有把手,中间横伸出锋钢制成、五六厘米的刀具,用它铲厨刀的刀身,能铲出不少铁屑。还有一只小水桶,装水浸着多块粗细不同的磨刀石,有的还带上一台手动的砂轮磨刀机。

磨刀剪看似简单,其实个中大有学问与诀窍。根据用途不同,刀具有几百种形态、材质与锻造方法,修磨时有不同的应对手法。以家用厨刀言之,也因切菜、片肉、砍骨用途而分文刀、文武刀与武刀。

当有客人要修磨刀剪,磨刀匠会先接过刀剪来掂量一下,判断其材质,察看破损情况,再问用途,是切肉还是砍骨、剪纸还是剪甚么质料的布,以决定打磨刀锋的厚薄与宽度。

昔日于街头营生的铲刀磨剪刀匠(欧平摄/1971)
昔日于街头营生的铲刀磨剪刀匠(欧平摄/1971)

老师傅说,老式的刀多为夹钢刀,即刀刃的两三毫米宽处是钢,其后向刀背处是铁包钢。以前磨刀先要看刀口,看看钢是软还是硬,硬的要在炉子上「退火」软化,软的直接用铲刀铲。传统刀具用多了,刀刃的钢会损耗,修刀就是用「铲刀」铲削近刀刃的铁,露出足够的钢刃来;刀面如有锈蚀也一并铲去。刀刃如有崩缺,要将整把刀刃铲削至成直线,所以修磨了好多次的刀,刀身宽度会缩小。铲刀后是磨刀。有砂轮机设备的会先用砂轮机打磨,然后用粗、幼磨刀石再磨。

在打磨过程中,磨刀匠会不时以指头触碰刀锋,一是察看刀锋厚度是否一致,二是测试打磨时产生的温度是否过高,过高会使刀锋变软而不够锋利,须浇水予以降温再磨。几道工夫下来,锈钝的刀剪回复光亮与锋利。

除了到住宅区招揽家庭客,街市(菜市场)周边是磨刀匠找生意的热门地点,街市内的商贩,不仅是肉贩和鱼贩,菜贩与经营杂货的都用到各种不同的刀具,自有需要磨刀之时。而制衣厂所用的裁衣剪,也常要磨刀匠修磨。

随着自动化工业盛行,供一般家庭使用的刀具,已非传统人手打造的夹钢刀,而是机器模铸的不锈钢、合金钢刀,生产容易,价钱便宜,用久了不再锋利,大部份人就用简单的磨刀器具磨几下,或索性另购一把。只有较高级餐厅食肆的厨师,才会对刀具的品质和保养有要求,一些厨师甚至会自行掌握磨刀的技巧,随时应付所需。在外国,至今仍然有一定数量的磨刀匠,为客户保养高级刀具,收取较高的费用。但在澳门,已难再见到磨刀匠的踪影了。

于家品店或超市有售的磨刀石
于家品店或超市有售的磨刀石

补镬要生火烧熔铁碎

昔日的中式镬大都以生铁打成,用久了会出现裂缝甚至是破洞,也可以修补,不必马上买新的,同样有工匠挑担上街,为居民补镬。补镬匠必备一个连着手拉风箱的小火炉,材料有碎煤或坚炭、铁碎片,工具有小坩埚、铁钳、锉刀、刮刀、毛刷、砂纸等等。

补镬匠先把客人要修补的铁镬举过头顶,迎着光察看,或在镬中盛水,找出裂缝、漏洞所在与大小,与客人议定价钱,然后开始补镬。首先是放好小火炉,在炉里放进入炭或煤,在炉子上的小坩埚内放几块铁碎,然后生火,拉动风箱助燃,烧旺炉火,将铁碎熔化成铁水。在等待铁碎熔化的时间,工匠会清除镬底的烟垢,清除裂缝孔洞周边锈蚀的部份。

等铁碎熔成通红的铁水后,补镬匠用陶瓷勺子舀起一小勺铁水,小心地放到铺有谷壳草灰的厚厚湿布上,把铁水从镬底裂烂处往上送。铁水珠冒上来后,师傅另一只手用沾湿的布团,把铁水珠压平。随着青烟冒起,补镬就这么顺着裂缝一点一点地补上去,待铁水冷却凝固,缝洞就堵上了。然后用粗砂轮、细砂纸把凸起的补疤打磨至光滑,再在镬中盛水,向客人展示镬已补好,才告完工。

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家用铁镬逐渐被不锈钢镬、合金镬以至涂上化工原料的易洁镬所替代,补镬匠也都早已退隐了。

炉灶要修而不可收

往日的港澳家庭,多是有炉无灶,中式食物制造店铺则炉灶一体,烧的是柴炭煤,长期的高频率猛烧下,炉灶隔一段时间就要修整。食肆多趁春节休业时修炉,饼家则会在农历八月十六,做完中秋佳节大生意后修炉,其时会在店面贴出启事(有写作「启示」,乃同音之误),上书「岁晚修炉,休业几天」(有写作「收炉」,亦属音同之误,炉灶是无法「收」的)。

中式土灶用泥砖、黄泥、沙、石灰堆砌而成,筑炉修炉师傅通常就是泥水匠。修炉要检查整个炉灶各个部份,清理内膛的烟垢,修补剥落的泥壁、更换爆裂的泥砖,将松动的烟囱接口重新接好,洗刷修补炉灶外表周围的泥壁,如是铺上瓷砖的,将崩裂脱落者换补新砖……工夫并不简单,难怪要好几天才能完成。

至于往日家用的泥炉、瓦煲如有裂缝,也是可以修补的,工艺比较简单,只须用沙、塘泥、石粉等混合而成的泥浆,扪填上破裂处即成,干透后可用。有的会外加铁线、铁皮箍紧,以防其爆开。

工人正在箍煲(网络照片)
工人正在箍煲(网络照片)

马辰席贵过木床

谈过有关衣、食器物的修补,再说与睡觉有关的藤席与竹席的修补。

昔日华南地区睡床多为木造(北方则多砖砌的炕),上铺棉布为垫,夏季炎热,晚上睡觉也感热不可耐,在电风扇尚属奢侈品的年代,人们会在床上铺一张凉席,以助散体热增凉意,睡得舒服点。

凉席以价钱高低排列主要有藤席、竹席、草席三种。草席价格低廉,损破后多不予修补而丢弃,但藤席、竹席不便宜,可修则修。

往日的藤席是全手工制作。首先是选取藤料(藤的品质有高低,是其售价的决定性因素),然后是用水煮藤(使其更柔软)、洗藤(除去杂质),继而开藤皮、裁剪至适合的宽度,最后是编织、收边(有再加布边的)。

藤席有吸汗、透气,散热快的特点,让人感觉清凉舒适,而且防虫蛀,质软耐磨、弹性好,越用越柔韧,越用越舒服。如果保养得宜,一张藤席可用几十年。

藤席有国产,也有舶来,其中以马辰席最为矜贵。马辰并非产品牌子,而是地名(Banjarmasin,也作吗晨),它是印度尼西亚南加里曼丹省的首府,当地阳光雨水充沛,加上火山地带的土质肥沃,天然藤材质量俱佳,用以编织的藤席大受中国人欢迎,属藤席珍品,加上运输成本,售价往往比普通木床还贵,在1940到1960年代,售价是一般工薪阶级一年半载薪水。

一张印尼马辰席的价钱,已足够购买一张床或弹簧床褥。
一张印尼马辰席的价钱,已足够购买一张床或弹簧床褥。

竹席原先也是全手工制作。优质的竹席要选老竹为材,先将原竹按需要的长度锯断,剖取竹皮,裁成厚不过2毫米、宽不过5毫米的竹条。经过水煮、晾干、磨光、上油等工序,然后在竹条两旁,等距钻上一排小孔,用麻线(鱼丝)穿过小洞,将竹条紧密编织为竹席(也有在竹条外面编织的)。同类产品还有帘子、背垫、地垫等。近世生产的竹席有部份工序机械化,竹条也有改作麻将牌大小的竹粒,称「麻将席」,竹粒可机刻出不同形状,漆上多种颜色、图案、染色。

竹席同样有很好的散热性能,睡于其上,比藤席更觉凉快而有冰冷感,但虽经水煮,其柔韧性始终不及藤席,而且吸湿性能较弱,多汗者会有湿黏感觉。还有一个弊端,就是久用之后,本来编织紧密的竹条之间出现松动,那就可能夹到毛发甚至皮肤。正常情况下,一张竹席也可用十年八年。

市内可轻易购到不同款式的竹席和藤席
市内可轻易购到不同款式的竹席和藤席

修席须心细手灵

藤席竹席虽说耐用,用久了难免有部份破损,那就要请工匠修补。修补藤席、竹席工艺不同,但同属低技术手作,要心细手灵,修席师傅都可处理,收费按破损情况而定。

修席匠以布袋或竹篮盛着工具材料,串街走巷招揽生意,边走边喊「补藤席,整竹席」。所带工具有小刀、剪刀、手钻、特制的竹篾刀、藤刀、小木枕、小木槌;材料有藤皮、竹片、麻线或鱼丝、布条。

藤席的破损一般是部份藤皮断了,修席师傅会将藤席张开,先用湿布沾湿破损部份及周围的藤皮,使之更为柔软,便于操作,然后一手握藤刀,一手捏新藤皮,一抵一推,抽出旧藤皮,编入新藤皮。如是者重复动作,将破损的旧藤皮逐条抽出换新。修补好了,旧藤皮吸收人体的汗水油脂颜色变深,新皮颜色较浅,两者会有明显差异,就像衣服的补丁,那是没办法的,但再用上一段日子,色差就会淡化。

竹席的破损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竹片断开,二是穿线断了,导致一排竹片散开。如是前者,先把断裂的竹片除去,用麻线编织上新的竹片。若没有适用的竹片,重新编紧空出来的位置就是。如是后者,就要在竹片中小孔穿入新线,接到前面的竹片中;每一个小孔都要重新接线,颇费工夫与耐心。

如今,虽说以冷气机降室温已普遍,但许多人喜欢睡凉席,故藤席、竹席仍有市场;草席更因携带方便,可以用于榻榻米、沙滩、郊外,销情不错。只是,修席师傅已少,仅在竹藤器具厂店服务,不会上街招生意了。

织补藤席(陈永汉摄 -小城旧貌)
织补藤席(陈永汉摄 -小城旧貌)

作者介绍

陈思国

资深传媒工作者。50多年笔耕不断,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散见港澳报纸杂志。

插图画家介绍

陆曦

澳门出生美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届澳门美术协会会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参加历年澳门美术作品联展,曾在澳门、香港举办《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在葡萄牙举办《陆昌、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是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镜海归帆图》中百米画卷的作者及总监制。

 

文:陈思国   题头画:陆曦   图:宾尼、资料图片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政府资讯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